【摘要】逆反心理在青少年成长过程的不同阶段都有可能发生。本文简要分析了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的主、客观原因,并提出了防治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基本对策。
【关键词】逆反心理 形成原因 防治对策
逆反心理,是指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青少年中常会发现“不受教”、“不听话”,常与父母、老师“对着干”的现象。这种与常理背道而驰,以反常的心理状态来显示自己的“高明”、“非凡”的行为,往往来自于“逆反心理”。
一、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
(一)主观原因
第一、青少年处于社会角色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要求以成人自居;而许多家长、教师的观念还来不及或不愿转变,仍把他们当成孩子看待,对于青少年的烦恼、要求不能充分地理解和给予积极引导。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无视自己的独立存在,才产生了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对立的情感。
第二、青少年好奇心强,不迷信、不盲从,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探索精神和实践意识。但家长或教师在教育青少年时,为了不让他们走弯路,常用自己的经验劝阻他们的好奇心。而一般来说,人们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这样,逆反的行为也就产生了。
第三、当青少年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往往会对对方加以反驳,以维护自己的尊严。当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学生,家长在孩子的朋友面前指责孩子的缺点时,都会引发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另外,面子心理也能引发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你让我做这个,我偏要要去做那个,以此来证明自己不受制于人,赢回自己的面子;或者有时候,你说不让我做,我偏要去做,证明自己不是懦夫。
第四、虽然青少年的脑机能越来越发达,思维的判断、分析作用越来越明显,但还是很不成熟。加之社会经验不足,不懂得用历史的和辩证的眼光看问题,认识上容易产生片面性,看问题易偏激,喜欢钻牛角尖,在论证不足的情况下,固执已见,走向极端。
(二)客观原因
第一、社会缺乏对青年学生独立意识的认同感。现在的青少年,大多是独生子女,被社会称为是“抱大的一代”。父母、老师也未能及时地认识到孩子心理的成长,总认为他们什么也不懂,忽略了与孩子的交流。
第二、家长以居高临下的、粗暴的、命令的方式教育孩子,或者家庭生活中父母长期的分歧、敌对、争吵不休直接影响着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对于在校学生而言,教师教育指导思想的偏离和方法上的不当;或在施教过程中,不尊重青少年学生,不顾及他们的心理感受与体验,也是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主要因素。
第三、当代的青少年生长在改革开放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朽生活方式的偏激倾向。有些人民公仆成了金钱的奴隶,为了追名求利,置党纪国法于不顾,以权谋私、贪污腐化、行贿受贿、执法犯法等现象屡禁不止,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同时,青少年同辈群体中不良的价值观、行为倾向和成人文化中不良的世俗因素也违背了青少年所受教育内容,使其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从而诱发逆反心理。
二、逆反心理防治对策
逆反心理作为一种反常心理,后果是严重的。它会导致青少年出现对人对事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的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学习被动、生活萎靡等。逆反心理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或病态心理转化。所以必须采取有效的对策来克服和防治其发生。
(一)青少年要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努力升华自我
青少年要学会把自己作为教育对象,经常思考自己,主动设计自己,并自觉能动地以实际行为努力完善或造就自己。主动与成人沟通,虚心接受父母老师的教育。青少年也应该抱着宽容的态度尽量理解父母和老师,学着从积极意义上去理解父母的罗嗦、老师的批评。
(二)教育者要尊重青少年,改善教育机制。
要防止和克服青少年逆反心理,作为教育者-----家长和教师,就必须及时了解他们生理、心理成长规律,经常与他们交流,深入观察他们的内心世界。同时要尊重青少年,留给他们一定的独立空间和自主权利。对于他们的好奇心,应适当给他们提供探索实践的机会。青少年在实践中即使走了弯路,其成长经验也比说教强。
教育者要与青少年平等相处,努力与青少年建立充分信任的关系,与他们交朋友,以诚相待,以身作则。特别是当他们提出一些要求、见解时,不要搪塞了事。同时,教育者应看到青少年的长处,要多体谅他们的难处,不给他们施加过分的压力。另外,教育者要爱护青少年的自尊心,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和场合,注意正面教育和引导,坚决反对以简单、压制和粗暴的形式对待青少年。父母要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
当青少年由于对社会阴暗面和丑恶现象的不满而对正面宣传教育产生逆反心理时,如果教育者仍然企图掩饰社会的阴暗面,只会让他们的逆反心理加重。因此教育者可以与青少年一起分析丑恶现象形成的原因,激发其消除社会丑恶现象的斗志。同时引导他们学会运用主次矛盾的分析方法,认识到社会的主流是好的,不能因为个别丑恶现象而对整个社会进行否定;用具体事实让青少年认识到丑恶现象最终会遭到法律的制裁,使他们的困惑得以明朗,不满得以宣泄。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还应对青少年的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忧国忧民的使命感,应给予充分的肯定,从而进一步帮助他们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营造良好社会风气,坚持正确价值观主导
青少年中逆反心理的产生,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实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同时,更应完善法制建设和监督机制,实现党风、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实现社会宣传与社会现实的真正同步。
综上所述,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我们应当在了解其形成原因的前提下加以防治,这样才有利于青少年形成键康心理和健全人格,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参考文献】
1、邓叶染,《行为背后的心理秘密》,中原出版传媒集团。
2、《逆反心理》,百度全科。
3、朱月龙,《心理健康全书》,海潮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