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是一所农村普通高中,受生源制约,每年所招收的学生基本都是中下基础学生。而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参差不齐,面对客观实际,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顾及不同层面的学生。为贯彻面向全体的教学思想,力求使各个层次的学生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使差生不差,优生更优。我校从课堂教学着手,针对不同学生的差异,实行分层教学的尝试,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努力提高教学效率。
一、指导思想
在共同的教育目标下,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特点,有的放矢,因势利导地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要求教师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出发,在处理好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在面向多数前提下照顾少数,对学生的差异赋予不同的要求,使所有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与提高。
以“特色引领、分层教学”作为学校的发展战略,全力推进构建分层教学特色学校的实践研究,打造麻山中学鲜明的特色品牌。
二、教学目标
通过分层教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使其学习能力在更适当的学习空间得到循序渐进的有效提高。提高教育教学成绩,扩大学校影响。
三、具体措施
1.开学进行初步分班分层。分别开设重点班,普通班、体艺班(包括音乐、美术、体育、传媒等 )。
2.逐步建立健全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合作机制。一是确保能招收到艺术、体育方面有专长的优质生源,二是引进校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经验,逐步建成音乐工作室、美术工作室、传媒工作室、体育工作室。为有特长的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
3.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各教研组成立学科兴趣小组。根据学生的选择,在不影响公共课的前提下,自主选择学科兴趣小组。每周开展活动,探索研究性学习、拓展型学习模式。此项活动旨在进行培优工作。
4.实行“专科班制度”。对于部分基础较差学生作出针对性较强的培养策略。
5.根据各班级中学生的个体差异,由任课教师合议后继续进行分层,从教学策略出发,分出A、B、C三种类型(以高二期末成绩为参照)界限可较模糊。此信息只为班主任及学科教师单向掌控。
6.从个体学生的实际出发,有目标地确定偏科类考生,进行科目分层指导。
7.开展学生社团活动。在高一、高二学生中开设书法班、舞蹈班、英语特长班、文学社等学生社团,并进行分类统筹。为学生的多元发展打好基础。
四、工作任务与目标
1.每年级层次班级设为A(重点班、各学科兴趣小组)、B(普通班、体艺班)、C(专科班),根据班级情况,教师也可在一个班内分A、B、C三层同时实施教学。
2.以备课组为单位,根据各层次的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习惯和潜力,讨论制定各学科分层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
3.目标分层——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制定科学合理可供发展的教学目标,起到教学定位、导向和激励作用。
4.内容分层——对教学内容的难度、进度进行适当调整,对C层次的学生应采取“低起步、补台阶、拉着走、多鼓励”的原则,加大基础知识的补充和复习,使每一个学生“听得懂、跟得上、乐意学”,分解目标,强化激励,培养兴趣,使学生从微小的进步走向更大的进步;对B层次的学生采用“重概念、慢变化、多练习、注激励”的教学原则,强化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训练,重方法指导和能力培养,引领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主动提高;而对A层次学生采用“小综合、大容量、高密度、促能力”的教学原则。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后,加大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拓展。强化预习、展示、提升“三环节”教学,引领学生主动预习、主动展示、主动提升。
5.练习分层——将平时练习与月考结合起来,根据对应目标进行学习和操练。采用“三层”模式,指教师在处理练习时要具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知识的直接运用和基础练习,是C层次学生的必做题;第二层次为变式题或简单综合题,以学生能达到的水平为限,是B层次学生必做题;第三层次为综合题或探索性问题,为A层次学生必做题。
6.考试分层——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在周练、月考、学期统考等环节,合理设计试题,体现不同层次的要求。同样采用“三层”模式,指教师在考试命题制卷时要具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知识的直接运用和基础性题目,是C层次学生的考卷;第二层次为基础知识、变式题或简单综合题,以学生能达到的水平为限,是B层次学生的考卷;第三层次为基础知识、变式题、综合题或探索性问题,为A层次学生的考卷。
7.评价分层——包括对平时练习、周练、月考、统考成绩等评分,以鼓励肯定为主。对各层的评价方法应该不同,多激励学生,即使学生学习水平提高甚微,也要适时进行积极肯定。让学生从成功中得到经验,得到成功后还可以再做更高层的知识。
8.辅导分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从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的指导都因人而异。C层次学生要及时、细致、耐心;而B层次学生要加强检查、督促,注意反馈;对A层次学生定期定时检查,加强课外辅导和设计试验的探讨和研究。
五、管理工作
1.做好班主任管理工作。分层后做好学生、家长的思想工作,进行逐一家校联系,通过情感沟通,鼓励学生树立信心,确立目标。密切配合任课教师,了解、反馈教学及管理情况,分析、掌握本班学生的思想情绪及学习状况。与任课教师形成合力,加强行为规范管理,保证分班后形成的新集体快速进入状态。
2.及时检查,注重各个工作环节的落实。例如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反馈、评价分层教学。
3.多渠道获得学生反馈,掌握一线现实资料与信息及效果,了解情况,听取意见,及时调整相关策略。
4.教研组、备课组、科研处、教务处及时沟通,互相配合,形成合力。
2016年2月